马谡——诸葛亮刀下的牺牲品

0人浏览日期:2022-02-02 08:09:21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马谡——诸葛亮刀下的牺牲品

  挥泪斩谡被传为千古美谈,认为这是诸葛亮执法无私、忍痛割爱的壮举,堪为后世执政者楷模。其实不然,挥泪斩马谡不足为训,反给诸葛亮和西蜀历史留下了遗憾。

  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对南中形势分析得十分精当,他说的“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曹魏),彼知官势(西蜀)内虚,其叛亦速。若殄(杀)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由是观之,马谡虽存在言过其实的致命弱点,但还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因此陈寿说其:“才气过人”。

  马谡被刘备从荆州带到四川,仅当过绵竹、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从未参与过军事,更没有领兵作战的实践。应该说,这是偏才,只具备宏观的战略知识,体察不到军事活动的细微之处,更没有亲临战事的心理锻炼。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不仅因为荆州籍,更因自己与马良的关系特殊,马谡自然是“小兄弟”。荆州籍高级将领经关羽荆州之败,刘备夷陵之败后已荡然无存,此时的军中主要用事者,都是涿郡籍和益州籍,自己虽处于主帅地位,但是担心使用外籍将领甚不顺心,如魏延,为着“北伐”的进军路线,常发泄没有采纳个人意见的怨言。更重要的是,一旦要接受“十锡”登上皇帝宝座,由于这些人对刘备的感恩戴德,自然会充当障碍角色,军权又使这些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马谡任前敌总指挥成功,自然会取代魏延、吴壹等人在军队的地位,成为自己的“铁哥们儿”。

  由于宗派主义的用人标准,西蜀因人口稀少而缺乏人才的窘迫就更为突出,一次,诸葛亮接待曹魏使臣时,偶然问起了石韬和徐庶两人。当得知分别出任典农校尉和御史中丞时,感慨万千地说道:“魏国的人才真多呀!”(原文为“魏殊多士邪!”见《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魏略》)

  拔参军马谡委以重任,是诸葛亮培养“接班人”的一个举措。马谡具有着意培养的优越条件。其一,有一张甚为优秀的履历表,少时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年轻时追随刘备入川,投身较早,且担任过县令、郡守等职务。其二,自小熟读兵书,有“善论军计,才器过人”的长处;这是培养提高的坚实基础。其三,有年龄优势,马谡死时三十九岁,小于诸葛亮十岁。其四,更重要的是,马谡不仅属于荆州籍,且与自己有特殊的血缘延伸。四个条件集于一身,这在西蜀众多将领中不可多得,属绝无仅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忽视马谡言过其实的毛病,不顾刘备“不可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大用”的叮咛,破格提拔着意培养就有深藏不宣的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培养是一个误区,而且已有诸多教训。历代王朝大都从少不更事的子孙中选拔皇储,并进行着意培养。结果却是,奋发者培养了无为者,节俭者培养了奢侈者,精明者培养了昏庸者,开国者培养了亡国者。当然了,他们出于私天下考虑,即令这一轮回反复地不可逆转地出现,也不愿将江山拱手让于他人。从这一点讲,这种培养虽然荒谬,却别无选择。只要承认家天下理论,“培养接班人”途径就是一座非走不可的独木桥。

  在三国之前,尊亲合一的官吏遴选制度逐渐没落,从商汤选拔伊尹于奴隶开始,举荐逐渐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东汉末年,举荐制度虽然表现出致命弱点,但是由于三国纷争的特殊历史,它的回光却闪烁着耀眼光辉,无论曹魏、西蜀或东吴,其出类拔萃者,十之八九来源于举荐,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战乱时期的举荐,已经包含了很大成分的竞争,这时的人才如囊中之锥,都属于脱颖而出,是在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战争中锻炼出来的,严格遵循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领导人只是依其能力,提供给锻炼的机会,仅此而已,没有其他。而培养提拔类,就有了揠苗助长的嫌疑。彻底运用竞争机制者莫过于曹操,他对部下是这样,对身后接班人也是这样,是在实践中反复考验,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中间,曹操没有使用培养的方法。培养只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而压抑打击了一人之外其他所有人的积极性;只有竞争,才能使所有人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与调动。培养带着领导者强烈的主观愿望,这种主观愿望的个人色彩极为强烈;竞争以客观做标准,十分公正。可惜诸葛亮走不出培养提拔的误区,并将皇储制度推而广之滥用于将领。这是历史的倒退,是尊亲合一的翻版。倒退当然得付出代价,街亭之败在所难免。可惜西蜀人才未能柳树成荫,诸葛亮精心栽植的花苗,尚未曾待其开绽,已被栽花人一刀剪断了花蕾。

  街亭失败后,撤兵回到汉中时,诸葛亮心情应十分复杂。南征不是一场真正意义的战争,以训练有素的铁甲将士,讨伐南方少数民族的“叛变”,而孟获他们的军事思想、军事训练都十分幼稚,甚或没有常备军,而是临时纠集的乌合之众,诸葛亮无惊险可言,无硬仗可打。萦绕胸怀的,只是如何巩固胜利成果,使西蜀后方长治久安。第一次“北伐”是他真正领兵的开端,他不是久经沙场的将帅,这是第一次统兵,又是第一次失败,对失败原本缺乏心理锤炼,况且他一生自视其高,认为自己是出将入相的全才,可以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孰料刚出兵“北伐”就打嘴,这自然令他脸红。出师“北伐”前朝野都不赞同,只是他大权在握,所以能独断专行。如今失败了,在舆论面前十分难堪。违众提拔马谡原以为立足长远,是一招难得的妙棋,不承想却弄得面目全非,自然要产生用非其人的懊悔并由爱生恨。出师前诸葛亮踌躇满志,似乎有必胜的把握,故而在《出师表》中,信心百倍地表示:“不效,则治臣之罪”,这已近似于军令状。如今果然失败了,军令状要不要兑现?当然不能了,一方面是担当不起,另一方面是心有不甘,他要把“北伐”进行到底。在十分复杂的心理支配下,诸葛亮无奈中斩了马谡,并将处分扩大化,同时斩了马谡的部将张休、李盛,夺了将军黄袭的兵权,髡了陈寿父亲的头发加以羞辱;将军向朗因马谡逃跑时知情不报,李邀因请求赦免马谡均被免官。

  处理完马谡一案,善后诸事已画上句号,诸葛亮又上表自责,指出“街亭违命之阙(失败),箕谷不戒之失,咎皆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并提出“《春秋》责帅,臣职是当”的原则,请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处理意见。

  这时候,诸葛亮闭口不提“不效,则治臣之罪”的军令状,而是提出《春秋》责帅的原则。在这里,诸葛亮言行发生了尖锐矛盾,既然“责帅”,失败的全部责任,至少是主要责任就应由自己承担,马谡仅是次要者,又何以发生处分的主次颠倒?既然杀马谡,那么,失败的责任就不应“臣职是当”。显然,他推卸了任人失察的具体责任,担起了空泛的不负责任的“领导责任”。更何况,箕谷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赵云的疏于防范,从而导致大军被洪水袭掠,街亭失败是马谡认识的僵化。两相比较,后者更有宽宥的理由,但却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轻重再一次倒置了。这一次倒置则是徇情,因为赵云是旧臣宿将,功勋卓著,又是涿郡籍的代表人物之一,杀之会引起朝野震动,故而将军法搁置一边,仅作了行政处分,将镇东将军贬之为镇军将军。

  后来,蒋琬同诸葛亮谈及马谡被杀时,举了春秋时期的例子说:楚成王杀了败将楚得臣,敌国晋文公的高兴程度可以想见(楚得臣是楚国不可多得的三军统帅)。进而引申道:“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流泪回答说:“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邪?”(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此说受到后人的诸多赞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王伦和林哲故事 请碟仙的方法(无人指导者禁止试验)-273.15℃以上的爱情要灵活地使用营销策略:免费保管酒的酒店媒人不好做要会为产品制造卖点:卖苹果的故事奇闻 日本河童是真的?日本展出“河童”之亮丽的羽毛黄金祸血染的贞节牌坊小孩和苎麻剔凿生命的石屑看三国之曹操的大棒熊山坡上的胆小熊一个弓箭手三国演义作者的创作心理动因约翰逊公司的广告:转变时的奇迹钱塘潮的由来自取其辱的第二次“北伐”佐马扎尔曼的父亲千金市骨的成语故事橡树和它的邻居忽略的智慧兄弟情义最珍贵:三兄弟小伙先天无双臂,却用双脚照顾母亲……他的故事催人泪下鬼屋谜案能不能让我好好地爱你一次惊险的童话故事不听话的小袋鼠平安夜快乐:报佳音QQ邮箱漂流瓶,“漂”来了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