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0人浏览日期:2022-02-22 15:22:33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感知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一,性格特点:

  1,为人正直,重德尚义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全用权术和狡诈,和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刘备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不朽的信念:"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诫,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①

  初识徐庶,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徐庶对他说,"的卢"虽然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已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这真是"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历史楷模。"②

  刘琮投降,刘备襄阳撤退时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 倘曹兵到,如何迎敌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有人说刘备这是假仁假义,但又有谁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仁义呢 所以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虽然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遭到了重创,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了人心,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因此作为"明君",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对"明君"的最基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本的期待"仁德爱民"。但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宽厚待人,与那些残害百姓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数据

  2,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

  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雪中送炭的小狗的故事谢端与白水素女俄曲河边的传说机智的小伙子:三袋话成都伏龙观的来历饮醇自醉总是朋友在欺负你古代聊斋之家有悍妇聪明的莉莉的故事“胡诞地”录音机的声音下马冯妇雏菊与玫瑰爽快地给生活来一个拐弯芙蓉河畔有个芙蓉坳比尔·盖茨绝交不要自不量力:养鹅的伯爵鹦鹉与猫庄子知鱼乐洪水的传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奇闻 幽灵火车之谜小鹿的斑纹的故事《铜雀台》周润发饰曹操 发哥美髯造型全盘点蓬头历齿边塞诗人-王之涣诸葛亮为何被司马懿quot;活活气死quot;?平步青云燕子斗蛤蟆冬天的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