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黄昏:谁说阿斗扶不起来?

0人浏览日期:2021-11-06 13:05:56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英雄造时势”,不能说没有,但更多的是"时势造英雄",在国家、民族和社会面前,个人总是渺小的,哪怕他是皇帝也很渺小,也只能随波逐流。在魏、蜀、吴三国之中,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这是不争的事实,争夺天下是要本钱的,一是要粮,二是要武器,三是要兵,四是要得民心,然后才谈得上军事指挥才能……没有经济实力,纵使再杰出的英雄,也难问鼎中原。古人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历史趋势,天命如此,我们又何必苛责于刘禅呢?

帝国的黄昏:谁说阿斗扶不起来?

  刘禅没有什么"扶不扶得起来"的问题,他不算英明君主,但是个明白人,做的所有事情,对自己有利,对百姓也没有多少害处,比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都强多了。他被后人诟病,无非是当了亡国之君,而亡国于他其实没有多少责任。早点亡国,对当时的四川老百姓,对当时的全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其实还有点好处。像诸葛亮那样硬撑着北伐,除了让四川人民裤腰带再扎得紧一点,又有什么用呢?当时的人也许想不开,千年之后,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东汉之后,中国历史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方的曹魏政权存在46年,共有5个皇帝。到了第三个皇帝曹芳的时候,司懿于正始十年(249)年发动政变成功,司马家族从此控制了政权。曹芳于嘉平六年(254)年被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掉,司马师改立曹髦为帝。曹髦被欺负得太厉害受不了,于甘露五年(260)年带着一队人马冲出宫去,直奔司马家,半路上就被人杀掉。接下来的魏元帝曹奂,在咸熙二年(265)年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师的侄子司马炎。这三个皇帝基本上没有作为,不值得单列一章来写,本书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的末代皇帝都写出来,所以从略。

  曹魏亡于司马之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前两个皇帝太短命,魏文帝曹丕在位只有7年,魏明帝曹睿在位也才10年,曹芳登基的时候只有9岁,帝位自然就坐不稳了。曹丕如果能长寿,熬过诸葛亮,熬过孙权,由他统一天下也并非不可能。司马懿如果死得早一点,哪怕死在明帝前头,司马家族也成不了大气候。

  魏晋两朝,家族的势力非常强劲,往往皇权都奈何不得,皇帝也要依靠大家族的势力才能稳固政权,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生态,搞不懂这个政治生态,三国两晋包括南朝的历史都是读不懂的。司马家族能控制曹魏政权,就说明了家族的强势和皇权的弱势。同其他历史时期的皇帝比,魏晋的皇帝是当得最窝囊、也最不好当的。

  简单说完曹魏,再说蜀汉,后主刘禅在位41年,为三国时的皇帝之最,其次是孙权,称帝后在位31年。其他的皇帝,都在10年以下。现在大家都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既然扶不起来,他怎么当的41年皇帝呢?诸葛亮死后,他还执掌朝纲20载呢。所以说,街谈巷议道听途说,有时连起码的推敲都经不起。

  蜀汉后主刘禅在中国皇帝中,是个知名人物,但他的知名度多半是从《三国演义》上得来的,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就是《三国志》,虽说是史书,真要考证起来,有一半说法是自相矛盾的。要搞清一个历史人物,其实很不容易,首先要不人云亦云才行。

  就像诸葛亮其实并不是特别聪明一样,刘禅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平庸,起码能算个中人之才,守成之主,智商同你我相比,不见得多,也不见得少,让你我去当他那个后主,未必能当得比他好。

    战乱中的离乱少年

  《三国演义》里头,赵子长坂坡前杀个七进七出,救出小阿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劳,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一回事。刘禅的少年时代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还曾一度与家庭失散,被人寄养了几年。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刘备的徐州牧被吕布夺取,移驻小沛,刘禅就在那里出生了,他是刘备的长子。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牧刘表病死,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发兵攻打荆州。刘备当时依附刘表,驻守樊城,听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已投降,他弃城南逃,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上。交战中刘备与妻子失散,甘夫人带着刘禅,跟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汉中,被人辗转卖给了扶风人刘括。刘括经过仔细询问,知道这个孩子是刘备的儿子,就将他收为养子。

  过了几年,刘备占领益州(今四川),刘禅有个姓简的邻居当上了刘备的将军。恰巧刘备又派遣这个人出使汉中,住在官署中。刘禅便找到他,说明自己是刘备的儿子。简将军细问之下,果然不错,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统治汉中的张鲁。张鲁正想跟刘备搞好关系,闻言大喜,便为刘禅沐浴更衣,送他到益州。

  刘备见到刘禅,刘禅拿出已经去世的母亲留下的物品,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刘备就认下了他这个儿子。刘禅经过几年的离乱,终于回到了父亲身边。

  白帝城托孤

  蜀汉章武三年(223),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逃到白帝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都召至白帝城,对刘禅说,以后要像敬重自己一样敬重诸葛亮。刘禅表示听从父皇的教诲。刘备又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我死之后,太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实在辅佐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表示一定会忠贞不二,尽心竭力辅佐刘禅。这就是"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但我对这个故事存疑。诸葛亮这个人,被罗贯中塑造成了中国最聪明的人,但历史上真实的他,并没有显露出多少聪明,到宋朝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评价,不过是"诸葛一生惟谨慎",也就是说他除了遇事谨慎小心以外,并没有多大的本事。《三国演义》中他"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都是瞎编的,后来的"空城计",就编得更离谱了。其实就连"三顾茅庐",也只见于陈寿的《三国志》,而《魏书》、《吴书》都明确记载,是诸葛亮自己跑到刘备那里去,自己推荐自己的,真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隆中对。纵观诸葛亮一生,没打过多少胜仗,六出祁山也是屡战屡败,凭啥说他比曹丕强十倍呢?刘备托孤于他,也是看中了他忠厚老实可靠而已,托付给他比较放心。刘备戎马一生打下来一点江山,随随便便就让给别人,怎么可能呢?

  何况刘备称帝,也是因为汉献帝已经被迫禅位于曹丕,他要延续汉朝的统治。让诸葛亮取代刘禅,那就是断绝了汉朝的香火,自己就是刘家的叛徒了,这样的话,他怎么会说出口呢?

  在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早就感叹过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听后很高兴,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什么可发愁的了。这也能说明他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那一番话,多半是后人杜撰的。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还看中了他是自己投靠来的,与其他文臣武将都少有瓜葛,不会联合他们来干掉刘禅,夺取蜀汉江山。没有刘禅,蜀汉的文臣武将谁也不会听诸葛亮的,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诸葛亮,17岁的刘禅失去依靠,也难以维持统治。刘禅与诸葛亮,其实是政治连体婴,谁都离不开谁,这正是刘备要托孤于他的最根本的原因。

  丞相的影子

  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控制住了政权,刘禅对他也一直言听计从,算是遵守了在刘备临死时许下的诺言。诸葛亮一直对刘禅耳提面命,这在前后《出师表》里都看得出来。刘禅在内心里是否服气,别人不知道,但表面上他还是很听话的,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把朝政基本上都交给了诸葛亮。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说他不分五六,担心他闯祸乱来,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帅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说明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私心,并不是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权力。

  在《出师表》中也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也是要刘禅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并不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他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诸葛亮刚死时,刘禅哭得伤心,以至于昏倒在朝堂之上,但有人提出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刘禅却坚决不答应。后来被逼得没办法,才被迫让步。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真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

  四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和谐因素,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糟。至于他们君臣关系的佳话,其实是应该打点折扣的。

  中人之才,守成之主

  诸葛亮死后,根据他的遗命,蒋琬、费祎共同主持朝政,而长史杨仪不服气,甚至说出还不如当初趁着诸葛亮刚死投降曹魏的话。费祎抓住他的小辫子向刘禅报告,刘禅立即将杨仪废为庶人,后来又投入监狱,逼得杨仪自杀了。可见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是完全能够控制政局的。

  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可见他还是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意见的。

  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费祎的助手姜维掌管军事,同刘禅亲信的宦官黄皓发生矛盾,想除掉黄皓。刘禅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吆喝的,你和他计较什么?"护着黄皓。后代史家把黄皓写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其实黄皓与真正祸国殃民的宦官,如赵高、魏忠贤比,只是陪着刘禅玩耍的一个小人而已,倒也没多坏。起码他对刘禅是没有一点外心,刘禅也需要这么个贴心的人。

  蜀汉延熙十二年(249),曹魏右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惧怕司马氏诛杀,叛逃到蜀国。他是曹操的连襟,但从妹嫁给张飞为妻,生下一女,就是刘禅的皇后,所以与刘禅也有亲。他的父亲夏侯渊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这件事,他处理得也算恰当。

  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刘禅的胸怀,还是够宽大的。

  从上述这些事例看,刘禅算是个中人之才,守成之主,并不是什么"扶不起来的阿斗"。到底怎样才算能扶得起来呢?统一中国吗?换谁到刘禅那个位置上,凭着蜀汉那一点力量,恐怕都不行。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其实算基本称职。

  突然亡国

  姜维见刘禅不肯除掉黄皓,怕自己呆在朝中深受其害,就跑到汉中练兵,再也不肯回来。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

  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

  扬汤校蝗缛バ;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罗贯中

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就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没法攻进去。

  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今四川江油县)。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听说要他投降,气得火冒三丈,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他摆开阵势,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但是毕竟敌不过邓艾,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

  之前,曾有战报到成都告知刘禅,刘禅没当回事。后代史家说是黄皓欺瞒他,这又令人费解,黄皓又不是魏军的奸细,欺瞒刘禅做甚,难道蜀汉亡了国对他有好处?宦官其实是个弱势群体,写史书的想怎么往他们脸上抹黑,都不会有人替他们喊冤,我倒是想喊一喊。其实还是刘禅自己不在乎,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魏军不是那么好进来的,若不是邓艾会钻孔子,那次其实也打不进来。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温暖的故事咪咪的花朵草帽评述曹操之节俭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果树兄弟鸭妈妈的雁宝宝兄弟借纸日本节日大全:极具人气的高尾山火渡祭汉代名士陈元方盖丝绸被子为何被嘲讽过高的欲望借刀杀人的成语故事陪伴宝宝入睡的童话故事小兔子和萤火虫夜半鬼吹箫阴魂不散的鬼老师三令五申的成语故事店子河白龙庙的传说李彦宏:收到华尔街的聘书英雄美人劳燕分飞 赵云为何三次拒娶佳人樊氏小猴和山羊奶奶原始生活鹤立鸡群的成语故事三国奇闻:奇门遁甲话左慈嫉妒要不得:月亮姑娘一休和尚的输与赢厉兵秣马的成语故事曹操按兵不动导致夏侯渊之死乐此不疲的成语故事傻儿子买“瓮帽”的故事鬼狐印度的死神是谁?印度死神出世的故事一鳞半爪的成语故事老爷爷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