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董其昌任南京礼部尚书时,一次回松江祭祖,应超果寺当家之请,为新建的一览楼写一匾额。览楼二字写得很好,那个“一”字总是写不好。
当时,围观人群中有个瘸腿乞丐挤了进来,冷笑说:“这事何难?”只见他脱下草鞋,蘸上墨,一挥而就,那“一"字气势雄伟,实属好字,董其昌正想和他交谈,霎眼乞丐已不知去向了。
过几天,董其昌在无锡又遇见那个乞丐,就相邀他到松江,两人同登方塔,眺望府城风光。
那乞丐说自己便是铁拐李,董就跪拜要求学仙。
铁拐李说:“相爷洪福齐天,可惜没有清福。”
董愿抛弃荣华富贵,必欲学道。铁拐李要董其昌一起跨向西林塔,董正在踌躇时,铁拐李已一跃而过,在西林塔顶上笑着招手呢。
又过几天,董其昌去一古庙,拜访熟悉的老方丈。刚巧方丈请客,邀董一起就餐。稍停,来了八个衣衫槛楼的人,其中一个是女的。大家拱手问讯后安座入席。席间,只见盘盘菜肴都是些孩子手、脚、头等烹煮。董其昌不敢动筷,只见八人狼吞虎咽,一会儿早已吃得盆底朝天。
这时,殿后跑出一个跛足和尚,一边收拾碗盏,一边将盆中汤汁舔个精光。董其昌的一个随从家人,因腹中饥饿,看见有半碗汤剩着,他端起碗就喝,等到主人喝止时,那汤早已咕嘟嘟下肚了。
等到老方丈送客回来,董其昌责问他胆敢在朝廷命官前吃人肉,可知犯法?老方丈笑呼呼他说,“这是乌首何,长成人形的千年难得,吃了能长生不老。”董其昌叹无福享受,但总是心不死,立即派家人去追回那帮人。家人骑快马一路追去,每逢岔路口必有人指点,最后总算追上那跛足的,可总不肯回去。家人拉住他手中铁杖爬上一座山的半腰。李仙在家人背上击了一掌,家人便张口呕起来,只觉得天旋地转,双足凌空,一头栽下山来幸亏双手紧抓拐杖,着地时用那棒支撑,不致受伤。但一问当地人,原来已落在广东地界了。
那个家人吃尽千辛万苦。当他回到松江时,正逢着“民抄董宦”的事件,董府已被上万农民烧成一片瓦砾场。那个家人回到叶榭水月禅院出家为僧。
讲述者:张蕴其 男 六十四岁 高小
叶榭乡铁塔村农民
采录音:朱松筠 男 七十岁 高中
叶榭乡志办公室
流传地区:叶榭乡
采录日期: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还很年轻的时候,有个国王的儿子,名叫伊安迪雷奇,意思就是诚实的约翰。他被人看作是一个出色的猎手。有一
古时侯,淮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留下了许多故事。而今,水还是向东流去,故事却传向四面八方。有些历史上有据可考,有些虽无考证,
刘冰素,1798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市胡营村的一个贫寒之家。未进过学堂,却天资聪颖,善读好学,又性直心善。据传说他少时得一天
有一天,一个农夫把他的马拴在一棵树上,然后坐下来吃午饭。这时,一个富人也把自己的马往同一棵树上拴。 请不要把你的马
(一)唐三得宝当初,有一户唐姓人家养了三个儿子,大的叫唐一,老二叫唐二,小的叫唐三。唐三不爱多说话,干事一严一,二严二,
毛难族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李海进身高不满三尺三,在朝廷做宰相,脑子比别人聪明。皇帝既依赖他处理政事,又妒忌他比自
诸城北乡有个张财主,人称张百万。他家虽然富庶,却人丁不旺。多年过去了,几房太太没一个有动静。几经调治,终于,在张百万
世上无鬼,鬼是人们的杜撰物。根据杜撰者的需要鬼有善恶之分,等级之别。在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鬼的故事。说鬼可不是宣扬迷信,是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老爷爷和老大娘。他们没儿没女,因此十分盼望得个小孩,盼呀盼的,每天早晚,向神仙祷告:请神仙赐给我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庙里有一个和尚,和尚名叫尔乐,是个教书先生。和尚酷爱喝酒。有一天,和尚要下山,但是他怕
(印度尼西亚)从前,苏门答腊岛上有个贫穷的农夫,在他那一块小小的土地上,长着一株独一无二的香蕉树。这天,和尚、医生、高利
库库尔坎,即羽蛇神的玛雅语说法,是在中部美洲文明中被普遍信奉的神,一般被描绘为长羽毛的蛇形象。按照传说,羽蛇神主宰着
亲爱的小朋友,象有一只大鼻子,那只是现在的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象根本没有长鼻子的。那时候,象的鼻子像饼一样,黑黑的,同一
今天,我想告诉你北京九个门的故事。相信在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几个著名的景点是门。今天,我们不谈北京最著名的天安门广场。先说“北京九门”。说起“九门”,你是不是...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
小鲁比很勇敢。小混混嘟嘟里欺负小朋友们的时候,他总是马上赶过去帮助他们。可每次都是小鲁比吃亏。 小鲁比去找魔术师帮
王伦造反,郓城知县就派衙役把他的父母妻子抓捕入狱。半年后的一天,王伦在聚义厅正想让杜迁、宋万到湖外给他抢两个俊美女子
在偏僻的波捷比尔有一个铁匠,他身材高大,力气抵得上两头牛。他的皮肤象熏黑的炉子,头发总是蓬乱着,胡子长得齐膝,眼睛亮
湖南省通道县有个侗族聚居的吉祥寨,寨主本来叫聂恭禧,他有万贯家财,良田千顷,却是爱钱如命,一毛不拔,因此,大家都喊他铁公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曹州赵楼花农赵伍,培养了一棵千层花瓣的新牡丹。赵伍对这棵牡丹十分怜爱,把它看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因此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