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司马徽有句名言,影响颇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是,仁德之君刘玄德,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大贤,却依然没有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后人有了许多联想。有的人认为是诸葛亮忌妒贤能,故意打压庞统,于是1+1<;2,甚至1+1<;1,蜀汉集团一蹶不振,只能龟缩在川蜀之地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庞统关系还凑合,关键是庞统早死,如果庞统多活几年,那刘备的结局就应该大不相同了。总之,在许多读者心目当中,庞统之死,是蜀汉集团无法挽回之重大损失。最实际的一个构想,就是庞统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有关羽辅佐,如此荆州必不至失,而关羽也不至于大意失荆州,更不会出现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
讨论历史问题,尽量应当以历史为主。也就是说,要分清楚正史和演义中庞统的不同面目。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演义版,在正史当中并没有如此评价。罗贯中在演义中给庞统如此高的评价很明显是要抬高刘备仁德之君的地位。在演义中庞统最大的功劳是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提出连环计,促成赤壁火攻计策。可是,很遗憾,正史当中赤壁之战中并无庞统存在。
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庞统这个人物,还要立足于正史。
首先,正史和演义当中,对庞统的定位不同。
在演义中,诸葛亮也好,庞统也好,都是张良一流的谋士,可在正史中,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陈寿看来,诸葛亮是管仲和萧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兴汉四百年的萧何还是要差一些。而庞统呢,“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在陈寿看来,庞统颇有才学,也比较会谋划,如果和魏国重臣相比,庞统当是荀彧(法正则是程昱、郭嘉)。荀彧对于曹魏的功劳很大,可以说是兴魏第一人。蜀汉地域狭小,仅有一州之地(蜀汉建国不久,荆州即失去),而夺取益州的第一功臣,当属庞统,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庞统确实可以看成魏国的荀彧。不过,在陈寿看来,庞统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谋士,蜀汉人才缺少,相对而言,法正更像是刘备帐下军师,出谋划策,和程昱郭嘉相同。
在正史当中,司马徽对庞统的评价叫做“南州士之冠冕”,在荆州诸贤当中,司马徽最看好庞统,认为是最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传记中,《襄阳记》记载,刘备拜访司马徽,询问天下大事,司马徽表示自己一介儒生,不懂得这些,可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司马徽自贬身份抬高诸葛亮和庞统。
不过,司马徽的评价有夸大嫌疑。司马徽本是好好先生,评价人物从来都是好字当先,加上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乃是忘年之交,关系莫逆。庞德公是荆州名士,早年赞许司马徽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庞德公多年知交,出入庞德公家就像自己家一样。而庞德公的女婿是诸葛亮,侄子是庞统。
当然,正史当中司马徽的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只是赞许诸葛亮和庞统是识时务之俊杰,并不像演义中一样,大言不惭的说什么诸葛亮和庞统得一可安天下,完全无视天下贤才。
其次,庞统一生最主要的计策是为刘备夺取益州献上上中下三策。
益州刘璋饱受汉82鲁的侵扰,于是邀请荆州的刘备进入益州,剿灭张鲁。当时,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盟,庞统建议刘备在涪陵大会时,在宴会上杀掉刘璋,可是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庞统的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好,“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貌似不需要动兵,就可以除去刘璋,得到益州,其实不然。刘璋父子在益州统治十多年,虽然说刘璋暗弱,可是一直仁德爱民,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颇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刘备大举进攻成都之时,还有无数百姓官员表示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