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在日积月累的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牛的成语,意昧深长,并多有其教育意义。
归马放牛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虽定,山川大地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商纣王的残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对这们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权国家重新兴旺伍坦,经济发展起来呢?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归田务农。于是,周武王削减了军队,提倡文教。
当时为了作战,征用了许多马和牛,现在战争已结束,应全力发展经济。于是周武王下令把马放回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了,战备放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产。
百姓看到周武王这样的命令,渐渐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兴旺发达了起来。后来人们主就用"归马放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杀鸡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他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宽局"说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题大作。
风马牛不相及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诸候的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当时,楚国处在南方,齐国却处在北方,双方相距遥远,众臣都劝齐桓公不要操之过急。齐桓公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要攻打楚国。 楚国境内一片惊慌,唯恐什么时候突然遭到齐桓公的袭击。
楚成王焦虑不堪。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得想个法子合民腔巧桐众安心,恢复以往的安宁。这时楚国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来对楚成王说:"大王,臣愿出使齐国。"于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为使者到齐国军营里去游说。见了齐桓公,他说:"齐王,你们齐国人居住北方 ,而我们楚国处在南方,相隔数千里,如果你们国家的马牛走失会不会跑到我国境内来呢?""怎么可能?"齐桓公一笑置之,"那么我国本来天下安宁,百姓勤劳,融融乐乐,现在你们的兵马要践踏我们的领土,使百姓终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难道是楚国招惹了你们吗?如果您们执意不收兵,那么楚国上下会全力以赴,奋起反抗!"使者义正辞严。齐桓公顿时语塞 ,只好收兵。
后来人们用"风马牛"和"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自《战国策·韩策一》: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中秦国势力最大,经常侵略别国。而韩国是个弱小的国家。韩国的国君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家,准备接受秦国提出的条件,向秦国屈服。就在这时,纵横家苏秦来到了韩国,他听说韩国向秦国投降,心中很焦急,因为韩国国君的这一决定完全与他的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相反。于是他劝韩王说:"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现在准备和秦国结交,而且还是向他称臣,这和成为牛肛门又有什么不同呢?"韩王软弱胆小,苏秦竭力劝说,最后韩王终于决定要独立自主,摆脱秦国的控制。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思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则臭的牛肛门。后来人们常比喻为宁可小范围内作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人摆布。
牛衣对泣
出于《汉书·王章传》:西汉时,有个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钜平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到京城长安读书,是太学中的一个穷学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连闲和被褥都没有,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她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并且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后来,"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出自《史记·报任少卿书》: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到后非常生气,痛骂李陵叛国,不少大臣也随声附和,中人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十分生气 ,下令把司马迁关入黑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里,只不过像"九牛亡一毛"罢了。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坚强地活下去。就是在这种坚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狱中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后来,人们便把司马迁这句"九牛亡一毛"简化为"九牛一毛"的成语,比喻极为渺小,轻微,一点也无关紧要。
老牛舐犊
出自《后汉书·杨彪传》: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了一盒他很喜欢吃的酥点,曹操高兴地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曹操因有事顾不上吃就出去了。杨修马上打开盒子,叫大家将酥点分吃了。曹操查问此事,杨修说:"您在盒上写着'一合酥',这不就是人们一人一口酥吗?我们怎敢违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无话可说。
又有一次,魏蜀战争中,曹操领兵攻打汉中,驻军于斜谷界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攻并不有利,退又怕丢面子,心中很不平静,正在这时,厨子给曹操送来鸡汤,汤中有块鸡肋,曹操感慨万分。这时,夏侯淳来请示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杨修听到口令之后,马上收拾行装。夏侯淳见了,问他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宰相把汉中当作鸡肋,就是留在这里没有必要了,要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后来,曹操果然下令回师。曹操知道杨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曹操听了,默默无语。
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这一成语用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牛角挂书
此典比喻勤俭读书,出于《新唐书·李密传》: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少年时曾到宫廷中作侍卫,但因为他喜欢读书,在值班时不专心,被免去了侍卫的职务。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书,学习十分专注。当天,正好南到大臣杨素坐车外出,他看到一个少年专心坐在牛背上读书,不由暗暗称厅,他让驾车的人放慢慢车速,慢慢地跟在后面。走了好久,杨素看到李密一本书看完了,准备再换一本看,便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杨素又问:"你读的是什么书?""我正在读《汉书》中的'项羽本纪'。"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字密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不是个等闲之辈,前途无量,鼓励说:"你这们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 ,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以致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吴牛喘月
此典指疑心而生惧。大意说:江南有一种水牛,江南地区在古代是吴国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称吴牛。水牛十分怕热,一到夏天,它总喜欢泡在水里,在阴凉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见到天上圆圆的月亮,就以为是正午的太阳,吓得不断地喘气。
南北朝的刘义庆,曾写过一本有名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个臣子,名叫满奋,由于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别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有一天,晋武帝召见他。当时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满奋来到宫中,宫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结实,足以抵挡寒风,但看起来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风会吹进来一样,满奋一看这窗户,不禁打了个寒颤。晋武帝说:"赐坐"一个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满奋望着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为难,不敢去坐,傻呆呆地站在原地。晋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满奋有怕风的毛病,知道他以为北窗上没有挡风的东西,就用后指北窗,笑着说:"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会有风吹进来的。"满奋羞怯地说:"臣是一条河里的水牛,见到月亮就喘起气来了。"
后来,人们就用"吴牛喘月"这个成语来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带有嘲讽的意味。
对牛弹琴
此典出自《理感论》: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中公明仪,擅长弹琴。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给牛弹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似地,还是低着头,一个劲地吃草,不理他。公明仪看到牛毫无反应,不由停了下来。他想,我弹的乐曲如此美妙,为什么它置若罔闻呢?终于,他领悟到了,不是年没有听到琴声,而是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强迫别人做他不愿做的事。
牛刀小试 牛刀:宰牛的刀。把宰牛的刀稍微试用一下。比喻有大才干的人在小事情上初试身手。例:明·冯惟敏《双高速新水令·贺凤渚公镇易州》:“当日个小试牛刀,至如今大展龙韬。”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比喻各种坏人。
牛黄狗宝 牛胆囊中的结石和癞狗肚里的凝结物,都可入药。比喻坏人的脏腑。
牛马不如 形容生活贫困,处境凄惨。
牛毛细雨 形容极细小的雨。
牛头马面 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例:《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阶下侍立百余人,有牛头马面,长喙朱发,狰狞可畏。”
如牛负重 比喻负担特别重。
土牛木马 用泥捏的牛,用木制的马。比喻虽有其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牛,是毕生的。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注视着那还未耕完的麦田,然后带着遗憾永远的闭上了那双明亮而又清澈的双眼。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蔽启扮整理有关牛的 成语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 典故 1:
牛头马面:迷信中阴曹地府的鬼卒,形象分别是牛首人身和马首人身,负责捉拿阳寿终了的亡魂到地府,据北宋禅师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婆。”佛典《五苦章句经》和《铁城泥犁经》中均对“牛头”的来历作过解释:“牛头”为人时名为阿傍,因不孝顺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的差役。马面则是民间为了说法对称后配上的。但也有资料称,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牛头马面后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各种旁隐丑恶的人。
牛的典故2: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出自明朝冯梦龙著名的“三言”之一《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也有驴唇不对马嘴一说。
牛的典故3:
执牛耳:是“冠军”、“第一”的代名词。《左传·哀公十七年》中有:“诸侯盟,谁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其放在盘上,由主盟者执盘,故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嘴上,接着,与盟者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言而有信。
牛的典故4:
吴牛喘月:出自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宏灶“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地(江浙一带)水牛天生怕热,它们把月亮误当成烈日,一看见月亮就喘。用来比喻因疑心而感到害怕。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一段典故:“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晋武帝时,一个叫满奋的人进宫朝见武帝时,见宫里的窗户都是透明的琉璃做的,好像很不坚固,他向来怕吹冷风,不禁发起抖来。武帝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
牛的典故5:
牛口之下:语出《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这是赵良进谏商鞅时所说的一段话,商鞅已出任秦相十年,自认为功绩能与五羖大夫相提并论。赵良于是讲了这样一段典故:五羖 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当面拜见却没有路费,他卖身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喂牛。一年后,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嘴下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服他。后人以“牛口之下”借指卑下的地位。
匪夷所思的成语故事 汉语词语,出自《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解释为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匪:通“非”,不是;夷:平,平安...
反求诸己的故事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hù]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
竭泽而渔的故事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间计于他的舅舅大...
苟延残喘的故事 有一天,东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国去找个官做做,于是他收拾行装后便骑驴上路了。东郭先生骑着驴,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他看见前面尘土飞扬,...
铁杵磨针的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
力不从心的故事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
破镜重圆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公主乐昌美丽且有才华。她与丈夫徐德言感情深厚。但当时,隋朝正入侵陈国,陈国即将被灭亡。 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都预感到他们的国家将被入...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
因人成事的成语故事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平原君马上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
鹦鹉学舌的故事 有个贪官,非常喜欢鸟类,于是就养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十分乖巧,很讨贪官的喜爱,贪官每天都把鹦鹉抱在怀里,教他说话,渐渐的这只鹦鹉开始学会说话。 ...
十行俱下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亿力很强。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梁武帝对萧纲如此好学非常高...
兢兢业业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赌博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他主张勤俭节约,经常将造船的木屑留作冬天雪地吸潮用...
一身两役的成语故事 张绪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名臣,一生清廉正派,没做过报人利己的事,在朝臣中很有威望。偏偏他有个不肖之子。二十八九岁了,仍不肯读书、不思进取,整...
不贪为宝的故事 “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
吴牛喘月的故事 西晋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满奋。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体格似乎很健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生来体弱,尤其怕冷。每当冬天来临,京城洛阳北风呼啸,雪花...
罄竹难书的故事 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 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既担...
胁肩谄笑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 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舍我其谁的故事 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