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后来却又万分恭敬,在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前倨后恭”或“前倨后卑”。下面是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战国时期,并存着许多国家,其中主要的有秦、燕、赵、齐、楚、韩、魏7个,称为“战国七雄”。位于今中国西北陕西一带的秦国,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势最强,时不时侵略其他6国。6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于是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6国同秦国和好相连,尽量不招惹秦国,不给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叫做“连横”;反秦派则主张6国由南到北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叫做“合纵”。
当时有许多谋士,在各个国家推行自己的主张,一旦这些主张被采纳,谋士们就一日成名,身价百倍。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个谋士。
苏秦先到秦国,游说秦王,竭力宣传“连横”的主张,鼓励秦国先稳住其他6国,然后一步一步去逐个吞并。秦王拒绝采纳苏秦的主张,表面上的理由是秦国对别的国家并没有野心,因此对“连横”没有兴趣。实际上是秦国还有做好统一中国的充分准备。苏秦没有办法,眼看旅费已经用完,衣服也都破旧了,只得垂头丧气,回到洛阳的老家。
家里的人,见苏秦这样狼狈地回来,父母懒得同他讲话,妻子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苏秦很难过,于是立志苦读,一定要争口气。他日夜用功,研究兵法。有时晚上看书很晚了,也不肯睡觉。他准备了一把锥子,瞌睡时,就猛刺大腿,惊醒后继续读下去。由此产生了“引锥刺股”这个成语。
苏秦反复研究了各国的形势,认为说服6国采纳“合纵”的策略以应会秦国是可行的。他先说服了燕国、赵国,然后又逐步使燕、赵、齐、楚、韩、魏6国结成以楚国为首的同盟,联合对付秦国。苏秦兼任6国的军队总参谋。秦国得知这一形势后,再也不敢随便侵略六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了。这种状况相持了约十五年之久,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苏秦既是6国的军队总参谋,所以在6个国家间来往就很有地位了。有一次,他因公路过老家洛阳,当地的官员早就命人预先清扫街道,列队欢迎。苏秦的父母,拄着拐杖,也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躲在旁边,不敢正眼看他。苏秦的嫂子更是毕恭毕敬,连连行礼貌。苏秦笑道:“嫂子,你的态度怎么变化这么大呀。以前瞧不起我,现在却这样谦卑。”苏秦的嫂子一边哆嗦,一边答道:“如今叔叔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我哪敢象从前一样。”苏秦不禁感叹道:“人贫穷了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以为然,富贵了连亲戚都害怕你,难怪人们看重权势利禄了!”。
现在这句成语用来指以人取貌或特别势利的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前后不一。
寓言故事前倨后恭小编为大家带来哲理故事:前倨后恭
《国史补》记:裴佶小时去看姑姑,姑父在朝里当大官,刚好退朝回家,对他姑姑说:“崔昭这小子算个什么人,满朝文武都说他好,这小子肯定是把官都买通了,照这样都行贿受贿,天下能不乱么?”话还没说完,门房来通报说,泰州刺史崔昭在门外求见。
姑父余怒未息,但想来想去,仍勉强穿上官服见崔刺史去了。
一会儿,姑父急催泡茶,又一会儿就让人摆酒招待,再一会儿又安排人喂崔刺史的马,招待崔刺史随从吃饭。
姑姑感叹说:“刚才你看他对客人多么傲慢无礼,后来你看他对客人多么谦卑啊!”
等到姑父送客回来时,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急忙支使侄儿去书房休息。
侄儿还没走下台阶,姑父已从怀中拿出礼单在姑姑面前炫耀,礼单上写着“赠官绢千匹”。
怪不得他姑姑刚才感慨“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原来姑父是“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他也和其他官员一样,要替这位行贿者说好话了。
“前倨后恭”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时下某些贪官,就是台上反腐慷慨激昂,台下受贿贪赃枉法。可见受贿者大都是两副面孔也。
“世路不平钱作马”,这个崔刺史,真堪称心理学家,他把某些官员的心理早就看透了!
为大家带来:前倨后恭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朝时候,有个人名叫田登,平时与人交往十分挑剔、苛刻。后来,他当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气更凶了,在老百姓面前摆谱摆得出了格...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耳。楚王...
注音xi jiāo sh q 成语故事西周时纪渻子专门为宣王养斗鸡,宣王一再催问纪渻子养的斗鸡如何样了?10天后,纪渻子说:还没
【拼音】hu wn zhī jǐn 【成语故事】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手下大官被流放到流沙县。夫妻天各一方,他
【成语故事】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摧毁千里长堤。比喻小事不注意会引起混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一年,在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洪水,农民们修建了...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故事 《鹖冠子middot;天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成语示例》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
勾践的成语故事1. 勾践与吴王争霸勾践(前公元前496年—前465年)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吴国君主,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勾践与吴王阖闾之间的争...
【注音】qīng qin wn xuǎn 【出处】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新唐书张
【成语】:周公吐哺 【拼音】:zhōu gōng tǔ bǔ 【解释】: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成语故事】: 周公,名
成语故事调虎离山的故事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
成语故事前倨后恭的故事 对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后来却又万分恭敬,在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前倨后恭或前倨后卑。下面是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 公...
有一天,大象和蚂蚁发生了一场争论,他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吗?蚂蚁无能
成语故事人心所向的故事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与国家危难局面不相称,就上书劝谏愍帝:...
成语故事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
成语故事处堂燕雀 处堂燕雀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i yn qīn sh 【解释】: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成语】:凿井得人 【注音】:со jǐng d rn 【释义】:道听途税,添油加醋,飞长流短,无事生非,是造成社会不安
成语故事墦间乞余的故事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
【成语】抱头鼠窜 【注音】bo tu shǔ cun 【释义】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