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狗摺O钣鹇柿齑蠖尤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ding huò]里活活烹死了。
【注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贬义词; 指人面兽心的人。
【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例句】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寓意
从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小朋友们,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哦!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ráng jū]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
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杀鸡儆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hā jī jǐng hóu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
【近义词】衣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例句】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寓意
杀鸡儆猴是做事的一种策略,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杀鸡儆猴的做法,能够警示他人。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
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
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
【同韵词】杀人不见血、椎心泣血、以血还血、金针见血、旋生旋灭、黄金世界、不惜一切、张设布列、穷凶极虐、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寓意
猿猴取月的故事滑稽可笑,更让人深思。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盲目的去做,这样不仅是在做无用功,还会伤害到自己,反而得不偿失。
南辕北辙的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
【拼音】chng yě xiāo h , bi yě xiāo h 【出处】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宋洪...
车载斗量的故事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
景公求雨的成语故事 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
不知不识的成语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维护老师的尊严。 赵简子问子贡:“孔子的为人怎样?”子贡说:“让人认识不了。”简子不高兴了,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注音】dun zhī qun xu 【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
带牛字的成语故事牛在日积月累的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牛的成语,意昧深长,并多有其教育意义。归马放牛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
暴虎冯河的故事 春秋末期,鲁国卞地有一位名士,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酷爱耍弄兵器,年轻时就是乡间出了名的勇士。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每当孔子外出时,子...
出处《欧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释义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主流和本质。 故事: 从前,楚...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故事 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门可罗雀的成语故事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 汲黯,字长 孺,濮阳人,景帝时,曾...
谈虎色变的故事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顥说: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周围的人听了十分吃惊,而他则惊慌失色。因为他有被咬...
敝帚自珍的故事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
义无反顾的故事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
关于鼠的成语故事:首鼠两端 西汉武帝时,王太后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田蚡[fén]。他靠着王太后的势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权。田蚡是个卑鄙阴险、骄横自私的人物,因为有...
负重致远的故事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
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