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zhào]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她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
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
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
鸌[hù]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注音】wù jí bì fǎn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解释】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剥极则复 剥极将复 否极泰来 日中则昃 极则必反 穷则思变
【反义词】千篇一律
物极必反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好的贴近现实,真正和眼前的生活到达某种默契,求得最佳的生活方式,也许这正是现代人最可取的生存智慧。
倒持太阿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王当政。当时他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贴身侍卫陆琪。开始,陆琪对楚王忠心耿耿。无时不刻的保卫着楚国。处处为楚王着想。 时间长了,楚王见...
不足为外人道的成语故事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文学家,《桃花源记》是他的传世之作。 文章写道:有个渔夫划着小船来到桃花林。小船钻过山洞,洞外竟是一片桃源乐土。这儿男耕...
项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
乘兴而来的故事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
带牛字的成语故事牛在日积月累的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牛的成语,意昧深长,并多有其教育意义。归马放牛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
古
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 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
死而不朽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卿范宣子接待了他,并且与他交谈起来。 范宣子问穆叔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你知...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贪小失大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
探骊得珠的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
发 音:bǎi wn b r y jin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狗尾续貂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兼并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统一的晋朝以后,把家族子弟分封各地为王,企图巩固晋王朝的统治。结果事与愿违,诸王互相争权夺利,造成了严重...
一枕黄粱的成语故事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
惴惴不安的故事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给他陪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中。这三兄弟为秦国...
滥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
先入为主的故事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