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0人浏览日期:2021-12-06 02:50:12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论三顾茅庐,人皆知刘备诸葛亮的真诚盛邀,而未论刘备对诸葛亮的入微考察;人皆知诸葛亮的被动受邀,而未论诸葛亮的苦心择栖。其实,三顾茅庐既写出了刘备盛邀诸葛亮,更写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仔细考查;既写了诸葛亮的被动受邀,也写了诸葛亮对刘备甚至刘备集团的考查,这实际上是一个刘备与诸葛亮互相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出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必然性,也写出了诸葛亮走出隆中的合理性。

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一、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

  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在早年“贩履织席”之时,便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与皇室攀宗亲,已有“我为天子”之语。及见黄巾起义,即生“上报國家,下安黎庶”之思,与关羽、张飞结拜,招兵买,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陶谦,甚至吕布也一度成为靠山。最后奔曹操,靠袁绍,依刘表,身边逐渐聚集了武如关羽、张飞、赵云,文如孙乾、糜竺、简雍之流,初步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但是,这也让天下枭雄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备的野心与竞争能力,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也”,将其视为必欲除之的对象之列。自此,刘备从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最后被曹操追杀,被袁绍追杀,为刘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县,已无立锥之地,随时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到了诸葛亮所说的危难之时,前途难卜。此种情形下,刘备寻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恰值此时,刘备因荆州依刘表几乎被蔡瑁所害,亏得的卢马神勇相救,使得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水镜庄的司马徽。司马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此前刘备对人才并无深刻的理解,他以为诸如孙乾、简雍这些“白面书生”(司马徽语)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纵观刘备此前战绩,可为人道者并不多,特别是灭黄巾后须直面实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辈便只有逃走的份儿,更别说如曹操之流的枭雄。司马徽

  扬汤校蝗缛バ;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罗贯中

的提醒,让刘备如梦初醒,所以当夜“寝不能寐”,求贤之思已勃然兴起。正遇徐庶相寻,立刻拜为军师,便大胜曹仁、李典两万五千大军,夺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远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攻城掠地。这一大胜更增强了刘备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于是,当徐庶被曹操骗去之时,如遭灭顶之灾,大喊“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值此,刘备真正认识到了人才在决定命运方面的决定作用。但刘备对于人才的寻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徐庶以单福名初见刘备,为了考查刘备的人品,便以的卢马赠人相劝。刘备闻言甚不以为然,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不苟。

  三顾茅庐若论其始终,可包括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①]。三十五回之前刘备是不知道有诸葛亮其人的,只是在水镜庄司马徽向其推荐说“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伏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方引起了他对诸葛亮的好奇。诸葛亮真的如司马徽说的那样才识非凡吗,刘备固然是要自己做出考查。三顾茅庐的过程就是刘备考查诸葛亮的过程。

  刘备通过对司马徽和徐庶的询问了解到诸葛亮。三十五回司马徽告诉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闻其说便再三问询伏龙、凤雏情形,然司马徽却避而不答。致使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甚至半夜闻有人(单福)来,起床密听,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及在得而复失徐庶的情况下,徐庶又专程推荐并高度评价诸葛亮。刘备要徐庶将诸葛亮请出,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将诸葛亮的才干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姜子牙、张良是历史人物,难以把握,所以刘备又急忙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司马徽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干也已亲眼见识,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打下了基础,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关羽以为诸葛亮自大的过份,不满地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刘备也尚不能说心无疑虑,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司马徽时便有直言相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且当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致使众皆愕然。当然,这个“众”字中刘备必是其一。所以,刘备要借诸葛亮之助,对诸葛亮的考查势必继续下去,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缘由。

  刘备主要是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属和友朋的观察、询问考查诸葛亮。

  《三国演义》写刘备非常注意从一个人的交游判断人的贤能与否。如刘备为刘表手下蔡瑁追击,跃马过檀溪后,碰到了名隐士司马徽的牧童,询及司马徽的为人,便首先以其朋友相问道:“汝师与谁为友?”不必说,这是作者创作人物的一种构思方向。因此,我们看刘备在前两次至隆中时,虽然没有遇到诸葛亮本人,但总是会有所收获,初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乡人、童子与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再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与石广元。刘备试图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友和朋友的观察了解来认识诸葛亮,因此刘备总是非常主动地与隆中地区的人物交往,所见之人无非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周围之人的观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体态,言谈举止等。

  从人的相貌而言,司马徽“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崔州平是“容貌轩昂,丰姿俊爽”; 石广元白面长须,孟公威清奇古貌;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如众星捧月,再看诸葛亮便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人物的言谈来说,诸葛亮所交之人,皆胸怀天下,有包藏宇宙之智慧,无碌碌无为之庸人,只是缺少英主给他们以机会。如徐庶所言“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又如司马徽借童谣对刘备的评价论天下大事:“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此谣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便生家乱,此所谓‘始欲衰’也;‘无孑遗’者,不久则景升将逝,文武零落无孑遗矣;‘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将军也。”显示了司马徽等人虽名为隐士,其实是身隐而心不隐,处江湖之远却心在庙堂之高。他如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皆如司马徽一样对社会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只是这些人淡泊名利,非沽名钓誉之徒。

  其实,三顾茅庐,完全是刘备逐渐了解、接近诸葛亮的一个过程,每一次走进隆中通过对诸葛亮友朋的观察,对诸葛亮就多了、深入一些了解,实际上就是向诸葛亮靠近了一步。从刘备先后接触的人看,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布置。如初顾茅庐,所见是诸葛亮的乡人、朋友和童子,二顾茅庐见的是诸葛亮的朋友、胞弟与岳父,三顾方见诸葛亮草堂独卧。此层次深浅以家庭和血缘关系说。初顾听到的是诸葛亮乡人所唱诸葛亮的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再顾得听诸葛亮胞弟歌诸葛亮之作“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见诸葛亮的手书:“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顾亲闻诸葛亮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此层次深浅以距诸葛亮心灵距离远近说。所以,刘备每顾一次茅庐,约请诸葛亮的态度便坚定一层,一顾茅庐临别仅仅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再顾方留下字据表明殷勤的心跡,最终刘备实现了登堂入室面请,与诸葛亮促膝而谈,聆听诸葛亮治国方略,对诸葛亮有了深刻了解,洒泪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甚至还注意到了诸葛亮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初顾茅庐,刘备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闻歌,便勒马唤农夫问“此歌何人所作”?又初顾茅庐,刘备向隆中进发,作者写刘备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及至茅庐未见诸葛亮而去,又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感叹不已。使人想到了唐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髙,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緑,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纵观上文可见,作者此笔正是要借环境的描写也借亲友的描写,写南阳的地灵人杰,隐示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结果。

  二、诸葛亮对刘备的考查

  诸葛亮虽然躬耕隆中,其实胸怀天下,只是要择时而动。如司马徽叙述诸葛亮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与徐元直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自己每常自比管仲、乐毅等。诸葛亮自己也作歌说:“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等,皆是透露了诸葛亮待时而沽的个中消息。因此,当徐庶走马将诸葛荐与刘备之时,凭借诸葛亮对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基本了解,诸葛亮看到了机会将要来临,但其一生谨慎的性格,使得他为了稳妥,必对自己即将辅佐的对象做一番实在的考查,看对方是否为可栖之梧,值得辅佐、对方是否真诚的希望得到自己的辅佐,便设计了刘备三顾方与其一见的这个考查过程。

  首先是以傲慢考查刘备的心胸和真诚。

  先以童子傲对刘备。

  刘备初来至卧龙庄前,下马亲叩柴门,诸葛亮童子问是何人。刘备将自己本以为可以傲视天下的身份一一道出:“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不想诸葛亮的童子并不买账,不但不作正面回答,竟然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见状急忙放下身段说:“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方才正面回答“先生今早少出”,且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以一仆人的身份对待自视颇高且受天下百姓拥戴的刘备,这不能不说是对作为客人的刘备的冷遇,甚至稍有羞辱之嫌疑。

  继以弟弟诸葛均傲对刘备。

  再顾茅庐,诸葛亮胞弟诸葛均在草堂,刘备恭敬地向其探寻其兄诸葛亮的情形,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诸葛均说:“不知。”以此二字作答显然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以至于惹张飞焦躁的说:“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到了三顾,刘备拿出了较初顾再顾茅庐时加倍的真诚,与关、张三人乘马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即下马步行。此次又遇已是熟人的诸葛均,刘备慌忙施礼相问诸葛亮的踪迹,诸葛均只是淡淡的回答:“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既然兄长在家,按常理诸葛均当引客人去见兄长方为得体,不意言罢,飘然自去。张飞大骂诸葛均“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最后,诸葛亮直接傲对刘备。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亮,忙请童子通报,未料童子却拒绝通报说:“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不便强令童子通报,只得说,“既如此,且休通报。”于是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刘备徐步而入,见诸葛亮却“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自顾睡觉。刘备只得拱立阶下等候。候时之久等得张飞大怒,向关羽说:“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终于等得诸葛亮醒来,童子即通报有客人来访,诸葛亮不但不倒屣相迎,却毫无反应地转入后堂,又半晌,方出來相见。

  诸葛亮的几个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对刘备也颇为傲慢。如刘备盛情邀请崔州平,崔州平说:“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说吧,长揖而去。邀请孟公威、石广元一同赴卧龙庄寻诸葛亮,石广元却答道:“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皆无丝毫友好的表现。

  这种从童子,到诸葛均,到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诸多朋友的傲慢,显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非为利来也非为利往,完全是一种将人拒之千里之外的不欢迎态度,是对刘备求才真心的考验。刘备面对这种冷漠的态度,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却是一次比一次显示得更为虔诚,特别是刘备最后侍立阶下恭敬等待诸葛亮的醒来,让诸葛亮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刘备的真诚相邀之意。为了写刘备的真诚,作者每每写张飞粗鲁与难耐。见崔州平,张飞说“遇此腐儒”,见诸葛均张飞说“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见诸葛亮睡觉,张飞要放火将诸葛亮烧起等等。

  经过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刘备的考查,这才决定随刘备走出隆中打江山。

  其次,是以各种说辞考查刘备有无足够的建立功业的毅力和意志。

  先是崔州平以天命灰刘备之心。

  刘备初访茅庐,途中见一容貌轩昂之人,便以为“此必卧龙先生也”的崔州平,急急向前求教,陈述自己的大志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不想崔州平兜头一盆冷水,述以命运之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80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崔州平所说是刘备的此举逆天时而动,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也就是劝刘备就此打住。以常理说来,闻此者语或有犹豫之态,然刘备断然拒绝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

  继之孟公威、石广元以功名皆虚无的说法,灰刘备之志气。

  刘备二顾茅庐未见孔明,却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刘备立马听有人歌唱道: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歌罢,又有一人击桌相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合,其歌曰:

  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此二支歌看似石广元、孟公威自唱,其实完全是常给刘备听,要刘备明白功名的的虚无,从商周(古)说到汉(现实),从姜子牙说到郦食奇,比之管仲、乐毅,皆是功高无比之人,但而今已成历史,有谁还会纪念到他们呢。

  又以诸葛均对诸葛亮的日常行为的不知灰刘备之心。刘备再顾茅庐遇诸葛均,于是向诸葛均探寻诸葛亮的虚实:“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诸葛均回答两个字:“不知。”按刘备之思,诸葛亮既然广为友朋推崇,自然当饱读诗书百家语方为相应,是为刘备询问之由。诸葛均两个字的答复一是显示了对刘备的傲慢,二是刘备暗示说,诸葛亮也许徒有虚名,正如张飞所说只是一介村夫而已;又如关羽所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刘备并不为诸葛均之说所动,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封诚挚的恳请之书: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最后是诸葛亮的拒绝。

  刘备终于得见诸葛亮,便向诸葛亮发出邀请。诸葛亮却予以婉拒,说:“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并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见诸葛亮拒绝相助,于是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要完成大业,必定要有一个团结一致的核心集团,因此,诸葛亮在考查刘备的过程中,其实也考查了刘备这个集团的内部状况,比如对关羽、张飞的人品性格以及他们与刘备关系的考查。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于天下大事的时事状况以及走向的把握的成竹在胸看,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内部状况应该是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但毕竟非亲眼目睹,所以这个考查依然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考查诸葛亮看到了关羽的傲慢与张飞的鲁莽,也看到了刘备对关羽、张飞的控制能力,显示了这个集团的团结一致,所以这才有了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对待关羽、张飞的不同的驾驭方法。

  从家童、崔州平到孟公威、石广元,以及诸葛均的诸种试探,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态度和决心,看到了刘备足够的真诚和成就大业的意志,也看到了刘备有一个坚强的核心集团, 使得诸葛亮体会到不但刘备的真诚与意志的坚定,还看到刘备有一定的人才基础,以此是一个可以共事或者说辅佐的对象,是可栖息之梧桐,因此,方有了意允的姿态,说:“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才有隆中对,才肯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将自己的才华理想展示与刘备,才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顾的过程使刘备充分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识,必欲得之而快。诸葛亮经过三顾的考查,了解到了刘备的真诚,刘备集团的可靠,是一个有助于自己实现治国理想的对象,显示了诸葛亮走出隆中的合理性,也为日后治理关、羽张飞打下了基础。人皆知诸葛亮善用智,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但不知三顾茅庐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用智。

  三、三顾茅庐的写作艺术

  三顾茅庐的写作技巧是有讲究的,比如衬托手法的使用。衬托手法又有正衬,如以司马徽、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的淡泊名利衬托诸葛亮淡泊名利,以徐庶的才干衬托诸葛亮的才干;有反衬,如以张飞的性急衬刘备的耐心,以关羽的高傲衬刘备谦和等,这些前人已有涉及,但是至今无人论及的最为明显的是三顾茅庐将明写暗写相结合。三顾茅庐特别是前二顾看似仅写刘备,诸葛亮缺场,其实是一笔写了两个故事,既写了刘备也写了诸葛亮。既写了诸葛亮对刘备的考查,也写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写刘备不顾风雪、谦虚谨慎的求才殷勤用明写。写诸葛亮高雅旷逸不求闻达的人格用暗写,如毛宗岗在第三十七回前所评:“此回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人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②]写诸葛亮对刘备的考查看似未写实际是明写,以家童考查,以朋友考查,以兄弟、岳父考查。写刘备对诸葛亮看似访求实为暗地考查,考诸葛亮的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如闻诸葛亮乡人之歌而问,见诸葛亮朋友亲人而问等。《三国演义》故事写地好,创作艺术更好。了解其艺术手法将有助于欣赏其故事情节。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三国之曹操(1)精卫填海新传诸葛亮真正的才能山海经中有哪些神话故事肉夹馍射石饮羽的故事献帝衣带诏除曹操为何失败小孩和画中的狮子的故事不要轻易相信坏人的话:老鼠和兔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故事北欧神话中的瓦尔哈尔宫天空将要塌下来了的故事别让无用功击垮你小老鼠送河马去看病死不瞑目的故事礼轻情意重:像糖一样爱你墨守成规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亚拉射月小熊的花店危险的爱茅盾:字迹潦草的教训鳄鱼的眼泪温馨的童话故事大象伯伯送南瓜古代之越狱简析《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干过的几件“龌龊事”阎王爷的美差三国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实为逃跑的权宜之计与其为结果着急,不如踏实解决问题腼颜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