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与魏延将帅和睦,实无矛盾之说的分析

0人浏览日期:2022-02-21 05:03:16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当初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把魏延写成了一个大反派,使得看演义的朋友看到魏延死于岱刀下无不拍手称快。而看过《三国志》的朋友则大部分都了解了史实而为魏延叫屈,转而大加指责“祸首”杨仪和有教唆之嫌的孔明(倒没有人指责马岱)。

孔明与魏延将帅和睦,实无矛盾之说的分析

  指责杨仪无可厚非,骂着骂着移到孔明头上,我则有些为之不平了。当年老罗对魏延背后捅了一刀,却也顺手往被他描绘地近似“妖”的孔明背上扣了个黑锅。弄的孔明和魏延两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送死你去,背黑锅我来”的味道。

  那么孔明究竟有没有排挤魏延呢?我想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异道会于潼关’的计划是否成为孔明和魏延之间不合的导火索?”“孔明有没有排挤魏延的行为?”“孔明临终前的会议为什么不让魏延参加,是否是他本人不满魏延的表现?”。

【“异道会于潼关”的计划是否成为孔明和魏延之间不合的导火索】

  在此我无意加入有关“异道会于潼关”计划可行性的讨论。因为无论它是否可行,它永远都只是个无法发生的事件。而对于此类不可探知的事件讨论其正确与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魏延当时的职务是“督前部(即先锋司令)”兼“丞相司马”。在蜀汉的官制中是没有专门设立“丞相司马”这一项的。这个职务是诸葛亮为魏延特设的。

  从两汉以来的官制可以知道“司马”是专管军事的(“司空”负责内务,“司农” 负责财政)。魏延这个“丞相司马”可以说相当于诸葛亮北伐军的参谋长,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长官。 既然是参谋长,出谋划策自然是他的份内事。

  而“异道会于潼关”的计划就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既然是参谋提出的计划,作为统帅司令的诸葛亮完全有权力通过或则否定。如果这种行为会导致将帅不合的话那是很难想象的。因为从古至今不可能有那个参谋提出的提案从未被否决过的。如果有的话干脆让这个参谋去当统帅好了,还要统帅干吗。 至于还有种说法说是魏延的计划富有想象力而间接威胁了诸葛亮的个人威信,恐怕这又是想当然的说法了。如果说参谋提出一个成功的建议就会威胁到统帅的个人威信的话,我看恐怕没有哪个统帅再会要设参谋这个职位了,因为参谋提出好的计划会是自己威信受损,提出不合理的计划又留之无用,那还要参谋干吗!

  既然统帅和参谋这个结构存在,就必定有其合理性。魏延的计划被否决,或许他本人可能不太服气会“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那也只不过是个人发发牢骚罢了。作为参谋一两个提案被否决是很正常的事,若因此而对主帅怀恨在心的话,恐怕不是魏延的风格。魏延不过是有些傲气不像杨仪是个“个性狷狭”的小人。

  转过来再分析一下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否决魏延“异道会于潼关”的提案作为他这个主帅而言实在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他根本犯不着去考虑这个提案是否会损及他的个人威信,因为那只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设立参谋的目的就是集思广益,但从来没有规定参谋的建议就一定要执行的。既然如此,诸葛亮又怎会因此而对魏延产生猜忌呢?

  而且终亮之世,魏延始终是孔明的“军师”,可见孔明对魏延的信任! 由此可以推出“异道会于潼关”的计划根本不足以使孔魏两人发生分歧。【孔明有没有排挤魏延的行为】  这是个相当实质性的问题,但是我翻遍了《三国志》中诸葛亮和魏延的本传也没有发现相关的记载。倒是在另外两个人的传记中发现,诸葛亮非但没有对魏延有猜忌的行为,而且还相当袒护魏延。

  《三国志·刘琰传》就有记载“琰与前军师魏延(前军师是魏延在建兴八年打完阳溪之役后受任的军衔,时间远在第一次北罚之后)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刘琰是刘备一代的老臣了,喜欢清谈,他看不起魏延,言语中得罪了魏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延,两人闹得很不开心,诸葛亮知道后就责备了刘琰的行为,要他礼让魏延。假设诸葛亮对魏延有所猜忌的话,根本无须管这种事,乐得让刘琰为自己出出气嘛。

  再有在《三国志·费祎传》中写着“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想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杨仪为什么要“涕泣横集”啊?是因为魏延举刀做出要杀他的样子。那么这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仔细想一想就可以明白了,杨仪之所以要哭就是因为魏延举刀做出要杀他的意思,而作为上司的孔明却丝毫没有袒护他的意思,所以他才被吓得“涕泣横集”啊,要是有孔明护着他他至于嘛!

  由此可见孔明非但没有对魏延有所猜忌,甚至对魏延还有所偏袒。有人曾指出,孔明的做法无非是“凭魏延之骁勇”,因为他有利用价值而可以忍让他罢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什么叫“利用”?有价值的都可以被利用!  试看三国英豪哪个没有价值,谁不是在被利用!为什么谈到孔明对魏延就用上“利用”二字,而别人就不用享受此待遇了。这无非是看《演义》的后遗症,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孔明用人讲究的是“唯贤是举”,魏延的品德相较于杨仪李严之流要好得多了,孔明对他根本谈不上是利用。

【孔明临终前的会议为什么不让魏延参加,这是否是他本人不满魏延的表现?】

  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论证孔明对魏延的不满举证时都用到了“不让魏延参加会议”这个例子,这就好像是两个人在讨论问题时:
  甲:孔明对魏延一直不满。
  乙:何以见得?
  甲:诺,临终前的秘密会议故意不让魏延参加。
  乙:为什么不让魏延参加?
  甲:因为孔明对魏延一直不满啊!
  我这么写出来,想必大家应该能够看得很明白了,这么讨论下去只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学过数学的朋友们很清楚,我们无法用一个未经证明的

  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公式去求证任何定理。现在连孔明为何对魏延究竟有没有不满都没搞清楚就把“临终会议”给定了性,这对孔明来说又何尝公平?

  其实关于这次会议的内容在《三国志·魏延传》中写得很明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从会议的内容来看,孔明根本没有考虑魏延是否会有变节的行为,他只是认为我作为这次北伐得主帅,我死了,北伐行动自然取消。但是,如果魏延认为他有能力继续作战的话,就让他留下好了,因为从魏延历次战绩来看,孔明对他的能力还是相当有信心的(分别打败过郭淮和司马懿),所以也不勉强魏延撤退。   那么为什么没有让魏延参加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孔明不希望自己病重的消息过早得被司马懿知道,魏延毕竟是军团的二把手,一旦来参加这种会议很可能被曹魏的细作掌握到军中发生了变故,又可能会泄漏消息。

  第二,孔明深知以魏延的性格肯定不肯为杨仪殿后,一旦在开会的时候闹起来,魏延有假节的身份,战时可以诛杀两千石以下的官吏,杨仪这个长史(东汉长史六百石,现在就算给杨仪翻个倍不过一千二)充其量不过一千石左右,到时候魏延动起手来,谁拦得住,这样一来军中势必引起骚乱,而这恰恰是孔明所不愿见到的。

  第三,魏延所统领的前军是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军队相持,因此这种会议能不来最好不来。

  其实依照当时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做出各种更为合理精确的假设,但是最懒最不负责任的莫过于认为是孔明对魏延有所猜忌而“故意不让魏延参加此次会议”。一来没有根据,二来不合常理(要是孔明有心除掉魏延,把他叫来开会,会上让刀斧手解决掉他就是了,何必后来如此麻烦!)。

  综上所述,终孔明一生与魏延基本上可谓配合默契,猜忌嫌隙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以上仅代表本人个人观点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报恩聚宝盆胡蝶:大不了从头再来小熊受伤了陪床爸爸颜色不见了驴的绝招罗成火烧孟州城大狮子和小猴子的友情:狮子愿望倒行逆施的故事松鼠先生要回家林中酒店赞美他人:小蚯蚓爱格伯铁杵成针的故事弹丸之城 金汤之固——蜀汉咽喉葭萌关十二泰坦神之农神克瑞斯树与藤的故事尾大不掉的故事盲人和大象强龙难压地头蛇剖腹藏珠小猪借盘子的故事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给了自己不去优秀的理由牙刷卖出4.75亿美元假面女鬼旧爱新欢三人同屋别让你所谓的自尊心,断送了你的前程皮皮鲁的风筝高僧饭菜中的猪肉拒谏饰非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