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

0人浏览日期:2022-03-09 10:45:06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在孙武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曹操可称得上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不仅是现存《孙子》最早的注本,也是最早的定本,对孙子军事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见到的《孙子》,都是在曹操注本的基础上,经过宋代的《武经》、《孙子十一家注》以及曹注单行本等流传于世的。因此,可以说,曹操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

  现存《孙子》共6040字,而曹操《孙子注》就有3871字,约占正文的65%,且语言非常精要简洁。

  曹操《孙子注》的内容,主要是阐释《孙子》的要义,而在际的注释过程中,却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既有对原文军事思想内容的解释,也有根据自身军事践所作的现身说法,更有对词语本身所做的注解。可以说,这些内容不仅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面对“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武力而进行的深层次思考。

  一、“审计重举。明画深图”——《孙子注》对《孙子》的继承与发展曹操的《孙子注》在注释原文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原文的理论观点、经验概括、实战案例以及军事术语、地理环境等都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这些阐释既有对原文的一般性解释,更多的则是阐发,深人透彻地分析了原文的思想精髓。这些正是曹操对孙子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古代兵学成就的总结性概括,对以后的兵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用奇守正原则

  无论是《孙子兵法[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还是《孙子注》,都十分重视用奇守正原则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曹操在《孙子注》中更是多次说明用奇守正的重要性。在《谋攻篇》中,曹操典型地发挥了如何“用奇守正”思想:五则攻之,[曹注: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倍则分之,[曹注: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敌则能战之,[曹注: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少则能守之,[曹注:高壁坚垒,勿与战也。]不若则能避之。[曹注:引兵避之也。]《孙子》认为,当兵力五倍于敌时,就采用进攻之法;一倍于敌人时就将敌人一分为二,各个击破;与敌人力量相等时,就主动作战;兵力少于敌人时,就不能冒险进攻,只能坚守壁垒;力量远逊于敌时,就撤军躲避。原文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战术原则,而曹操在注文中却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在这几种情况下如何使用战术。他认为,兵力五倍于敌人时,可以用五分之三的兵力正面进攻,用五分之二的兵力奇袭。兵力一倍于敌人时,用一半兵力正面进攻,一半兵力奇袭。即便是与敌人力量相等,好的将领也会积极布置奇袭战术出奇制胜。由此可见,曹操在战术运用上,非常重视“用奇”这一事半功倍的措施。

  在《势篇》中,曹操也谈到了“奇正”战术:“正者第31卷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将“贪财”者“贵卖”军需物资而导致的直接后果不是指向军费增加,而是指向“百姓虚竭”,视角是百姓而不是军队,这是极为可贵的民本思想。同样,在注释原文“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作战篇》)时,曹操说: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曹操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在对士兵的关怀方面。

  他根据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l。提出了“将宜五德备也”的具体要求,认为将领应该具备这五种品德,才能够带好兵、打好仗。其中“仁”的要求,很明显是指将领对士兵的仁爱思想。在《谋攻篇》中,还指责了一些将领在无法保证士兵生命的前提下,就悍然攻城的错误做法,他说: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加曹操的这种民本思想,在汉末动乱的社会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孙子注》的语言学贡献曹操《孙子注》虽然为兵学著作,但其中的词语解释、概念阐发、理论剖析、引经据典等充满了真知灼见,反映了曹操作为文学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国古代[注: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也是巨大的。

  1.择要释词

  《孙子注》中,有不少文字是对原文的直接注释。注释方法则根据原文内容不断变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词语解释中,或详细解释,不厌其烦,或抓住要点,画点睛,或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或释词与释义兼有,两者并重,如: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辕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阒,又三月然后已。[曹注:修,治也。橹,大楣也。辕辊者,辕床也;辕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蜚楼云梯之属。距闺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故其疾如风,[曹注:击空虚也。]其徐如林;[曹注:不见利也。]侵掠如火,[曹注:疾也。]不动如山。[曹注:守也。]“2.引经据典引经据典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量,曹操在《孙子注》中也不断使用经典说法,或采用他人观-12·点,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仅在一段短短的序文中,曹操就引用了多处经典: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日:“足兵。”《尚书》:“八政日师。”《易》日:“师贞,丈人吉。”《诗》日:“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法》日:“人故杀人,杀之可也。”‘序>;作者连续使用了各种典籍中关于动兵、用武的观点,表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行文中,曹操更是随手引用经典语言。

  3.阐幽发微

  阐幽发微是曹操在《孙子注》中对自己的理论观点加以发挥的手法,在原文中,不少内容过于简略,甚至含义模糊,曹操就更多地进行阐释,以使原文意义更加明确。如: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曹注: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十乘,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云: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上士也。

  原文只有三句话,但注文却洋洋洒洒,详细分说,而且还引用另说,唯恐其义表达不明。

  4.语源学成就

  曹操《孙子注》在语言方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的许多语言、注文成为后世引用的典范。据曹海花《从<;汉语大词典>;看<;孙子>;曹注的语言学价值》统计,《汉语大词典》释义直接利用曹注的就有20条,首例采用曹注的有9条,另有《汉语大词典》例证提到曹注的12条,“失收某词”者7条,“失收义项”者1O条。兹择引如下:[驰车]1.古代轻型的战车。《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合交]犹结交。《孙子·九地》:“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曹操注:“结诸侯也。”在一种词典中这样重视曹注,充分说明了曹注在语源学上的重要价值。

  四、“择便利而行也”——曹操的兵学理论与军事实践曹操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其《孙子马宝记: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的指挥才能。

  4.扰敌诱敌原则

  战场上,双方你死我活的战斗中,都会有一些特殊事情发生,如为财物所利诱,一旦士兵被财物吸引,就会大大降低战斗力,甚至失去战斗能力。所以,战争中以利诱敌也是常用的战术。曹操《孙子注》就多次谈到此种手法,如: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在实际的战斗中,曹操也典型地使用了这一战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面对越来越多的敌人骑兵,曹操就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他将大量辎重放置道旁,“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苟攸日:‘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日:‘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日:‘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2119。曹操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这次胜利大震袁军。

  5.观察预见原则

  在复杂的战斗形势下,要善于观察敌情,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这也是对将领的最基本要求。

  预见准确,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子注》提及预见性时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曹注:当见未萌。]¨要求要“当见未萌”,即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要看到将来的发展结果。

  曹操在东征乌桓之时,对袁尚、袁熙兄弟逃往辽东所采取的措施,就反映了曹操高度的预见能力。曹操打败乌丸之后,袁尚、袁熙与单于残部数千骑兵逃往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本来依仗与中原路途遥远而不服统治,所以有人建议曹操直接征讨公孙康,并擒获袁氏兄弟。但曹操料定公孙康将杀死袁氏兄弟请功,所以,曹操径自率兵回师。不久,公孙康果然将袁氏兄弟首级送给曹操。至此,袁氏势力彻底消亡。袁绍所占据之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全部被曹操平定。

  6.水注火攻原则

  常言道:水火无情。当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非常手段就会起到一举定乾坤的作用。当然,其杀伤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对军队,对百姓也是如此。

  所以,明君良将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采取这种非常措施的。

  曹操在《孙子注》中,根据原文也多次提到了水火之性及用水火的手段,如:八尺日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火佐者,取胜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因水势流急,无可抵抗,所以,决水千仞,便势如破竹。同样,火势猛,纵火焚烧,就会使敌人丧失作战物资,失去战斗力。

  这两种手段,曹操在实战过程中都曾经成功地使用过。

  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与吕布战于下邳,曹操久攻不克。这时,因为连续作战,士卒疲惫,不少人想撤军返回,曹操采纳苟攸、郭嘉的计策,将泗水、沂水决开灌进城内。一个月后,吕布大将宋宪、魏续等捆绑着陈宫举城投降。曹操活捉了吕布、陈宫,将他们尽皆斩杀。

  至于火攻,最成功者当属官渡之战[注: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中曹操火烧袁绍乌巢粮仓,使袁绍不战自退。

  二、“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孙子注》的民本思想作为实际的统治者,曹操关心民生、关注民瘼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曹操在其著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悲怆地咏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蠲河北租赋令》中,曹操也说:“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在《孙子注》中,曹操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关心民生疾苦的良苦用心。如:黄帝汤武成用干戚以济世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将黄帝、圣人的用兵原则归纳为“济世”、“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等等,也就意味着这是用兵的最基本原则。凡用兵者,只有在保证是救民于水火、除此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是将动用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与此相应,曹操在《计篇》中也用“天意”、“阴阳”等神圣原则限制用兵: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日:“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曹操这种处心积虑的解释,显然是把百姓福祉放在军事行动[注:概述军事行动,指有组织地使用武装力量的活动。在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往往配合军事计划,以代号指称不同的任务以便执行。]的第一位的,表现出了封建时代一个卓越政治家崇高的政治境界。

  除了用“天意”、“圣人”等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对用兵进行约束之外,曹操还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用兵的巨大危害,在解释《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时,曹操注释云: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酾“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这种“用奇守正”战术,是孙子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经过曹操的发挥,更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法宝。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经常使用这一“奇正战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大战于定陶,“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征张绣,但担心许昌被袭,便撤军返回。不料张绣却尾随而至,试图掩袭曹军。在安众,张绣与刘表联军占据险要位置,前后夹击,将曹操围在核心。曹操于夜间凿挖地道,将辎重悉数运出,并埋伏了骑兵。天明之后,张绣等认为曹操要逃跑了,便派遣全部兵力追击,曹操看到时机已到,指挥奇兵突袭,曹军步兵、骑兵合力夹攻,大败张绣与刘表军队。

  曹操的这种奇袭战术,屡屡得手,显示出了曹操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2.知己知彼原则

  知己知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只有详尽地了解敌方情况,才有可能占据战场主动权。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在《孙子注》中也具体阐述了这一战争要诀。

  兵法:一曰度,二日量,三曰数,四日称,五曰胜。

  [曹注: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地生度,[曹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度生量,量生数,[曹注: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数生称,[曹注:称量敌孰愈也。]称生胜。[曹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曹注:轻不能举重也。]这两段论述都表达出了知己知彼原则的指导思想。前段将原文的“五事”即五种做法作为了解敌方情况的重要考量,认为一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对这五种情况的把握,这也是用兵的基本方法。后段则根据原文的叙述,将知己知彼原则做进一步发挥,“因地形势而度之”,“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称量敌孰愈也”,“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等等表述,将原文比较抽象的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在军事实践中,曹操也十分重视知己知彼原则的运用。

  建安九年(204年),在与袁尚争夺邺城的战斗中,曹操水淹邺城,袁尚回军相救。曹军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曹操却说:“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为了判断袁尚的内心动向,曹操前后派遣多支部队相继观察,并及时报告。结果袁尚果然从西山归来,“公大喜,会诸将日:‘孤已得冀州,诸君知之乎?’皆日:‘不知。’公日:‘诸君方见不久也”。最终曹操一举击破袁尚,逼其狼狈逃往中山。邺城牢牢掌握于曹操手中。这次战役,曹操就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原则,他命人不断观察袁尚的行军路线,由此判断袁尚是否要决一死战,因为“归师勿遏”是用兵常识,但是如果袁尚走小路行军,说明他并不想鱼死网破,这就大大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曹操正是这样抓住了敌人的心理,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文中对曹操的这一做法大加赞赏,他说:“从大道来,则人怀救根本,不顾胜败,有必死之志。

  循山而来,则其战可前可却,人有依险自全之心,无同心致命之意,操所以料尚如此,《兵法》所谓‘观敌而动’者也。”[3]变与不变原则战争是由人来操纵的,再加上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突如其来的敌情,甚至内部异常现象(如突发疾病瘟疫、反叛)等,这不仅要求将领要有良好的应对心态,更要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否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曹操《孙子注》就多次论述了战争中的变与不变原则。如: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日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_l在这里,曹操充分强调了“形”、“势”的变化,“兵无常形”、“兵不厌诈”等,就是指战场上不断变化的形势。形、势犹如水流,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将领,只有凭借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来了解各种变化、因应异常现象,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在部队到达位于右北平郡[注:地域右北平郡内容汉置,今北京市津海道东北部及今河北省地,治平刚,即今河北省平泉县,后汉治土垠,在今北京市丰润县东,晋改为北平郡,移治徐无,在今北京市遵化县西。]鲜卑王庭附近,并逼近柳城、距离单于王庭不足二百里远的时候,被单于发现,曹军突然遭遇大量敌人。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等带领数万骑兵迎击曹军。曹操与辎重车辆走在队伍后面,士兵未来得及准备,大多未穿铠甲,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曹操左右将士都极为害怕。关键时刻,曹操沉着应对,他找到一处高地观望,看到敌人阵形不整,便下令发动突然袭击。曹操令张辽为先锋,迅速扑向敌人。敌军遭到突然进攻,阵营大乱。曹军斩杀了蹋顿单于,俘虏敌人二十余万。袁尚、袁熙与单于残部数千骑兵逃往辽东。

  曹操远在“客场”却能采取主动,体现了其善于应变马宝记: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注》中的不少说法都来自于实践经验总结。在《孙子注》中,曹操曾经两次提到自己的实战情况: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这是曹操在注释《孙子》时很好的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战例,诠释注文的基本内容。其注虽简略,然皆切中旨要。

  曹操一生,经历战役无数,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的军事实践并不是一条条拘泥于兵法理论的,而是结合各种实际情况,综合使用兵法。除上引例证外,下面我们通过另一些战例来分析曹操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官渡之战:奇计突袭,火攻鸟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更显示出了曹操善用奇计的特点当双方战事胶着的时候,曹操也几乎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许攸来降,告诉曹操可以火攻乌巢,烧掉袁绍粮仓。火攻,是曹操善于运用的战术,火烧乌巢,曹操做了精密的安排,采用骑兵突袭、果断出击等办法,大获全胜。

  2.西北讨叛:随机应变,反间扰敌建安十六年(211年),张鲁占据汉中,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讨伐。实际上,曹操讨伐张鲁的更重要目的是想剿灭长时间割据西北的马超与韩遂,孙权欲暗中联络马超,令曹操腹背受敌。曹操很早就想除掉这块心头之患,但师出无名。所以,他想借这次出兵寻找借口将二人予以清除。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刘备心目中的头号英雄是谁小山羊的故事邯郸匍匐令孙权蒙羞的火烧合肥之战若石惨死黄仙借寿东汉末年时期的日本虫虫大侠的故事意图判断题寓言故事类之新解铁拐李偷锅铜墙铁壁陈仓城:诸葛亮从未攻下的地方校园恐怖之手机左提右挈司马氏在三国早期情况曹植立嗣之争中权谋孔明亲手打造蜀汉“庸官俱乐部”懒熊都都荒寺鬼僧故事 真人真事讲叙灵异故事小狮子毛尔冬的洗头计划小熊减肥记燕子妈妈和母鸡妈妈骑驴找驴的故事原子能绿豆丸张飞有冲动型人格障碍三国时代那些霸气外露的女人们三全食品陈泽民:50岁创业,小小汤圆卖出亿万身家令尊郭嘉策划了焦仲卿谋杀孙策一案怎么评价历史中的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