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西汉末年,王莽得到“安汉公”封号后就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他梦想自己能当真皇帝,派8个风俗使下去了解民情。这些风俗使回京讨好王莽说百姓们丰衣足食、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市场买卖公平,市无二价。
【出处】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汉书·王莽传上》
【解释】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社会风气好
【相近词】童叟无欺、市不二价
【反义词】欺行霸市
成语故事口不二价的故事汉朝时期,长安有个叫韩康的人,常到深山采药,然后在集市上出卖。他卖的药,价钱三十年不变,因此长安的人都知有个韩康,卖药“口不二价”。韩康觉得这个名声很不光彩,可又不肯变价。 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讨价还价,但他还是不肯变价,女子就说她早就知道有个韩康言不二价,莫非你就是韩康? 羞得韩康满脸通红,觉得连女人都知道这个恶名声,真没脸再卖药了,于是逃进霸陵山隐居不出。汉桓帝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就请他出来做官。他走到半道,反复思量,最终还是觉得没脸见人,便又跑了回去,一直到死再未出山。而 ‘韩康买药,言不二价’也因此成了典故。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锐不能算是汉语成语,拼音是ruì bù kě dāng,意思是:无比锋利,势不可挡,形容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的意思是不可阻挡的 是不可阻挡的 是不可阻挡的造...
【拼音】lǔ yng huī gē 【成语故事】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
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家多,成天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形势很混乱。有段时间,吴国和越国打起来了,兵强马壮的吴国没怎么费力就打赢了,成为一方霸主。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拼音chng fi nǎo mǎn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企图夺取帝位,后主高纬便调兵捉拿,将军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
【注音】p liǔ zhī zh 【成语故事】晋代尚书右丞顾悦与简文帝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头发全白了。文帝问他为什么头
【拼音】qi tin wn shě 【出处】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
【拼音】j rn l xi 【典故】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南史张融传》 【释义】寄:依附。依附于他人
成语故事割席分座的故事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捡起来,但是看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就又扔了...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说说霸王别姬这个悲壮的故事。霸王别姬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
历史故事的成语20个20个历史故事成语如下:望梅止渴、集思广益、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唇亡齿寒、毛遂自...
成语:先忧后乐 拼音:xiān yōu hu l 解释: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成
【注音】yān sh bēi gē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荆轲到了燕国,喜欢燕国的狗屠及善于击筑的高渐离。荆轲喜欢喝酒,经常
【成语】: 作威作福 【拼音】: zu wēi zu f 【解释】: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
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第五伦,他为人非常正直,当官的时候办事认真,廉洁清正,经常亲自喂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厨房做饭,做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人。汉献帝时,孔融曾做过北海相。据说,当年曹操发动50万大军,南征刘备和孙权时,孔融曾表示反
注音bǎi h zng hng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想对付秦国,但是他们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张仪为首的一帮人到处游说
【注音】pī jīn jiě di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成语来源"拔苗助长"是中国古代成语之一,来源于《战国策·秦策四》中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位农夫种了一片稻谷,他急于看到稻苗长得更高更茂盛,...